科学研究

姚振军教授谈“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中的情感对等”

发布时间:2025-03-07 07:54:33    发布来源:外国语学院


 37日下午,我院教授姚振军作《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中的情感对等》专题讲座院长初良龙、副院长李冰、宁强和学术副院长宋武全科研骨干教师共同聆听讲座。讲座由宁强主持。


姚振军系统梳理了机器翻译发展历程,指出从1960年代中期学界对机器翻译的普遍质疑,到1995年仍存在的悲观论调,再至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强调“机器翻译的未来已来”。通过展示ChatGPT翻译《道德经》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机器翻译存在的伦理隐忧,特别指出“语言是有温度的,而机器是冰冷的”这一核心命题,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情感维度与人类译者的本质差异。



基于个人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期间最新研究成果,姚振军重点阐释了“情感温度”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富含隐喻的文本具有显著的情感温度特征,不同译本在情感强度上呈现明显差异。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情感对等”量化指标,构建了包含隐喻识别、文化语境还原等维度的“情感影响因子”评估体系。通过大规模人机翻译对比实验发现,人工译文的“情感影响因子”得分普遍高出机器翻译,证实人类译者在实现情感对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理论延伸层面,姚振军结合新闻翻译的即时性与传播特性,提出动态情感对等模型。他强调,深化翻译理论研究需要构建“语言-温度-情感”三维分析框架,特别是在处理文化负载词和情感隐喻时,应建立多模态情感映射机制。


在互动环节,与会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的使用经验,并针对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助力科研、教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