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外院学子明晰考研目标,科学备考,我院于4月16日下午在4-217报告厅举办考研经验分享会。我院邀请了2021级刘天宸和毛舒怡两位同学围绕院校选择、复习规划等话题展开经验分享,现场同学反响热烈。其中,刘天宸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拟录取,毛舒怡被南京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拟录取。
对于院校选择,两位同学都提到:热爱可抵万难。学费、考公考编、难度及地域固然是参考因素,但终究要选择自己热爱的、适配自己的道路。来自哪里,只能决定你出发的地方,不能决定你走到哪里,不要轻易低估自己。
针对专业课备考,他们从备考时间规划、学习方法技巧、复习资料获取等方面,多维度分享了如何利用大众资源打牢基本功,提升学科理解,熟练应对,实现复习效率最大化。
刘天宸着重分析了他对考研命题的理解,所有的自命题考试,都在逐渐加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核,死记硬背不再能“一招鲜,吃遍天”。对于政治学科来说,不宜像网络上说的那样,只留1-2个月复习时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早开始规划和建立知识体系。做题可以选择肖秀荣全套,并抽空关注国内外时政新闻。针对英语类专业课与二外,他推荐了“不背单词”app、China Daily、每日双语经济学人公众号等资源,用于每天积累单词,阅读外刊文献,查缺补漏。他提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构筑知识框架,并利用自己平时练习、复习的资源,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料库,这样可以更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真正学以致用。此外,他还建议同学们合理利用AI进行范文写作和预测拓展,但要确保有自己的思考。备考末期再次回归课本,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
毛舒怡在介绍择校经验、专业课经验之外,还鼓励同学们在考研前,抓住竞赛机遇。例如“外研社·国才杯”,以赛促学,通过分享自己的竞赛经历告诉我们,竞赛的意义不在于赢得最后的胜利,而在于备赛期间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学姐强调备考没有捷径,尤其是文科,唯有多读多练。在翻译专业的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多涉猎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文学翻译练习时首选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同时提升中英互译和文学素养。
最后,他们鼓励同学们,纵使竞争激烈,在备考的漫漫长路上也要调整好心态,劳逸结合,考研也只是人生中又一场试炼,不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机。这是一场考验韧性而非爆发的长跑,与其困于同辈压力的迷雾,不如将他人之志转化为校准自我的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