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晚,2025级新生始业教育如期开展,初良龙院长以“从一场哲学路径之争看英语专业脚下之路”为题,为新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讲座。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导读,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导修,帮助新生开启属于自己的大学征程,走好脚下的专业之路,洞见并连接未来。

讲座开场,初院长巧妙选取今日头条上英语及小语种专业相关新闻评论区的精华评论,带领同学们直面外界对语言类专业未来的多元看法,迅速拉近与新生的距离,引发大家对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随后,他援引自己翻译的蒋梦麟《过度时代之思想与教育》中关于神经科学的摘要,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分享阅读思路,并细致讲解了神经科学与学习的内在关联,自然流畅地将话题引入本次讲座的核心。
随后,初院长围绕人工智能学家辛顿与语言学家、哲学家乔姆斯基对“black box(黑匣子)”的不同解读,展开了对二者哲学路径之争的剖析。他生动地将“黑匣子”比作学习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与电子产品,指出这些工具可能在无形中产生影响,甚至让人陷入被动,但关键在于同学们要主动掌控,让其成为助力学习的“帮手”,而非被其操控的“追随者”。紧接着,他聚焦两位学者在语言习得领域的核心争议: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大脑中存在由生物遗传决定的“语言机能”,能让儿童从有限的语言输入中推导出复杂语法;辛顿则主张语言学习是数据驱动的过程,依赖环境输入与经验累积,大语言模型仅通过大量数据学习就能生成自然语言,恰好证明了语言能力可通过后天培养。结合这一争论,初院长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语言学习的关系,他坦言,如今AI已深刻影响外语学习及其有关的各行各业,但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形成了“连接主义”下的互动共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源于语言,语言既是支撑技术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讲座接近尾声时,初院长特别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同学们,面对看似简单的信息或知识,我们很容易被外界误导,将片面信息当作全部真相,进而失去判断力、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大家既要主动培养辨别信息的能力,也要学会对未来趋势进行合理预测,更要持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践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学习态度,在积累中不断成长。
这场始业教育讲座,不仅帮助2025级新生站位于哲学与科技的前沿,重新认识了所学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也通过哲学思辨与现实案例的结合,激发了大家作为“外语人”的使命感与前瞻性思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它让新生们明白,英语专业并非“夕阳专业”,反而能凭借语言这一独特优势,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同学们需以语言为根基、以思辨为羽翼,在工具应用与人文素养间找到平衡,走出一条兼具专业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成长之路,脚踏实地,成长为既懂语言、又有思考能力,还能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